母亲是个有文化的人

西装定制绅士学堂-西装绅士头像

母亲是个有文化的人

 母亲是个有文化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通过一些文字来记录生活中的一些事,母亲是一个伟大的人,下面我为大家分享母亲是个有文化的人,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母亲是个有文化的人1

 我的母亲,斗大的字,不认识一个,是个典型的文盲,而在我眼中的母亲,却是一个有着“文化”的人。

 母亲离开人世,整整32年了。母亲走后,老家的房子还在,而这个家却不成家了,我回去的次数,明显地减少了。母亲在的时候,房子是温暖的、如同磁铁一般有着吸引力。母亲不在了,房子没了吸引力,也没了温暖。即时偶尔回家一趟,走进老屋,也觉得冰凉、荒凉的感觉。

 在这老屋,我与母亲生活了十八年,之后,我坐着一列北去的火车去了异省的保定,进了军营当了一名军人。三年后,三哥将我调回济南,离家近了,周末的时候,可以回到母亲身边,聊天拉呱了。可是,人生总是不按人的心愿,相向而行。就在这一年的隆冬季节,母亲匆忙地走完了她的一生,去了另一个世界。这一年,母亲66岁。都说66吃块肉,可母亲没有吃上这块肉,就走了。母亲的走,让我没有了依靠。

 与母亲在一起的日子,前后加吧起来,不到22年的时光岁月,却让我一生受益无穷。在家庭处于低谷困苦的时期,母亲没有破罐子破摔、没有逃避责任。而是用她的两只肩膀,扛起了这个家,给儿女们支撑起一个完成的家。犹如院内树上鸟巢内的喜鹊,精心呵护,喂养着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感谢母亲把我抚养长大,供我上学,叫我做人。父亲去世的早,家庭的重担就落在了母亲肩上。

 母亲承担起了养育与教育儿女的双重责任,母亲这一生的不易就在这儿,一个女人的伟大之处,也在这儿。

 其实,母亲的童年也不幸。上个世纪的1922年9月,母亲出生在长清的一个石店的小村庄,三岁时,没了母亲,也就是我的姥娘。姥爷为了养家糊口,在村里给地主家扛活,照顾不上家庭。母亲与二姨相依为命,疼爱母亲的二姨,在十八岁那年突然生病离开人世,对母亲打击挺大。因家境贫寒,母亲没有进过学堂读过一天书,不认一个字。母亲在姊妹中排行老三,这老三就成了母亲的乳名。结婚之时才正式起名叫贾芳英。

 母亲结婚后在济南待过一段时间,这个时候,才深知没有文化的滋味。尤其后来父亲走后,家境如何困难,孩子在上学上,毫不含糊,想法供孩子学文化。母亲的体会是,没有文化就是两眼黑;观点是,有了文化,心里才亮堂,身上才有了胆,走到哪里都不怕。为此,母亲多次在我们面前表示道,砸锅卖铁,外出讨饭,也要供你们上学。

 在我小的时候,冬天的晚饭后闲来无事,在屋里,围坐着一个炭炉子,母亲就叫我数数,从1数到100,再从100数到1。然后依次类似地往上加,直至到10000的大关,可是我天生对数字过敏,犯迷糊,母亲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教我。

 母亲肚子里的'故事和俗语特多,张口就来。如果我们那里做的不对时,或者在发个牢骚时,母亲准会用一句俗语或故事,来教育你一顿。比如:嫌弃这顿饭不好吃,在发牢骚时,母亲会说,是衣就挡寒,是饭就充饥。再如:讨饭的走上门来,母亲都是一副温和而恭敬的态度去对待。若赶上吃饭,拿起一个干粮,走出去给要饭子。然后问道,喝水吧。要饭子就把缸子递给母亲,母亲再回到屋里,倒上开水或盛上糊糊走出去。要饭子接过水缸说,你是好人!当我看见母亲这种恭敬的态度对待一个要饭的,就对母亲说道。讨饭的经常来,有必要这样恭敬吗?

 母亲说,人有了难处,没了办法,才走这一步。不要笑话人、小看人。然后话锋一转说道,丑嫁女,马上坐;描眉画眼,拾柴火。就把这个故事给你讲一遍听。然后,母亲不忘再教育你一句道,你如处在人家的地步,说不定你还不敢走出门要饭呢?

 小学毕业后,中学是在青杨上的。中间隔着一个村庄,路程约有十几里地,近村的学生都回家吃中午饭。中午我有午睡的习惯,母亲会早早地做饭,我回到家就吃,然后躺在床上迷瞪一会。母亲就坐在椅子上,看着时间叫我起床。有一次,我极犯困,不愿起床,想多睡一会儿。而母亲生怕错过时辰,过一会就给我报一次时间。每次都说不准确,只说个大概。我急了冲母亲发脾气道,能不能把数字说准确。母亲怯生生地回应道,我不认得。我大吃一惊,从床上腾地一下起来。追问道,你连数字也一个不认得?母亲说,一个也不认得。我反问道,那以往你怎么说的还挺准呢?母亲说,按照你教的方法,数出来的。

 母亲没有文化,我是知道的,而不认识一个数字,这是头一次听母亲说。让我吃了一惊,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是真的。母亲去赶集,买卖东西,算账都是极快的,张口就来,从不迟疑,还教过我如何算账。在找多少钱、花多少钱上,也都是清清楚楚的,从没有一次差错过。有次去村里供销社买布,回到家中一算,多给了二两布票,母亲赶紧又送回去。母亲说不认得一个数字,觉得很是意外。这时也才明白,母亲自有她认识的方法。如看颜色,尺寸的大小来辨认。至于钟表,是记住起点与终点的,数字之间为一个方格,每个方格是5分钟,这样推算出来的。

 母亲除了倡导与人为善外,也有着严厉的一面,那就是在做人做事,言行举止上非常苛刻。这一点,我是有身切的体会。大概在我七八岁时,一个初夏傍晚,吃着一个煎饼在大门外玩,蓝冠也吃着一个煎饼在玩。她非要和我换着吃,起初我不同意,她央求了半天,我说好,但我不要你的。蓝冠不乐意地说,不要我的,我也不吃你的。就这样互相换了半个煎饼。玩了一会,等我回到家时,在院子里做饭的母亲,看见我手中的煎饼,不是自家的,火冒三丈,一顿大发雷霆,狠狠地批了我一顿,说我好吃人家的东西。

 我委屈地流着泪水,跑去找蓝冠。最后蓝冠的母亲知道后,来到我家向母亲做了解释,母亲才消了气地说道,一块煎饼不算什么,我担心孩子学坏了。后来,我才明白,我家的煎饼是地瓜面和高粱面的,颜色是黑的;而蓝冠的煎饼是玉米面的,颜色是黄的。母亲担心我,养成好吃的坏习惯。事后,母亲还是忘不了用了一句“冻迎风站,饿不出声”的俗语,教育了我。而这句俗语,对我今后做人上影响很大。

 这样就是我的母亲,而母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没有文化的母亲,而在做人处事上,你看像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吗?

母亲是个有文化的人2

  母亲是个文化人

 “慧儿,一会儿再去你哥那给我要个特大的红包,我要装钱 ,呆会儿婚礼点礼开始时我要给我孙媳妇发个特大的红包,母亲笑意盈盈的转头看向我说道……。”

 “好的,我一会儿儿就去取……。”我应声回她。

 这是一家小有名气的大型美食餐厅,而今天又是个好日子,是母亲的大孙子结婚大喜之日!

 再看母亲今天样子,如老玩童般开心的不得了,嘴角一直在那里向上弯着、翘着。逢人说话上前时,一脸的笑意早已使那嘴里丢失在岁月里的几颗牙齿印迹,在人们面前展露无疑。

 一首不知名的老歌曲调,宛若晨风般不时的从她那缺失牙的嘴里轻柔的飘飞出来……,声音缓缓的敲击着我的耳膜。再看她那幅怡然自得、开心得不能自禁的样子,我自叹弗如。

 那躲藏在眼角里的笑意如湖水波纹般的漾开来,漾开来,在她脸上慢慢的弥漫,弥漫……就从没消失过。

 此时此刻只见她端坐在吧台里,手里捏着笔,笔下面是客人们来喝喜酒的礼钱账单。

 对面是摆放好的几十张的酒席桌面,客人们已经陆陆续续的到齐、稳坐。

 唯独母亲活跃的眼神东瞅瞅西看看,神情显得异常兴奋。红彤彤的超薄羊毛绣花大外套穿在她身上,使得人显得格外醒目。新剪的短发,虽已有些花白,但不零乱,干净、妥贴。想来此刻她激动的心情不亚于当年她自己。

 “阿姨,接新娘子的车已到娘家了……”这时,只见从门外急匆匆的走进来一位身穿浅灰色笔挺西装,带着一幅眼镜,很绅士的中年男子,只见他笑呵呵的站到母亲面前,对母亲说道。

 他是哥哥的好朋友,是专门负责给母亲通报信息的。

 话刚说完,他就急匆匆的又走了出去。此刻的母亲显得有些焦躁,按捺不住,坐在她身边的我一直在感受着母亲内心变换的心态。

 “呯……呯……”门外不知何时响起了礼花的声响,震惊到了母亲,”他们回来了……,”母亲惊乍的说道。

 她即刻按照哥哥的安排稳稳的坐在吧台里,开始了她的工作。

 她的任务是写礼单。刚走的那位哥哥的朋友也是来协助母亲的。

 不一会儿,只看见饭店门口堵塞,摄像师提着摄像缓缓走入。

 “”新娘子来了……。”不知是谁大声喊道,母亲在吧台里立马站直了身体,她也急切的在等待,等着新娘子的到来。

 只见新娘子身穿雪白的婚纱,头上镶嵌着淡粉色的花冠宛若仙女下凡般,缓缓的走了进来……。

 再看新娘子身边的新郎,一身淡粉色的西装,淡粉色的衬衫,淡粉色的领带,疑是那天上翩翩美少年,降落凡尘人间。

 再看母亲那追逐他俩的眼神,一刻也不曾停歇。

 人说,隔辈亲,格外亲。

 我能感受到母亲对他大孙子的疼惜、怜爱,当然了,那是她一手带大的,感情深厚着呢!

 婚礼开始了,……只听见优美的歌声,男、女对唱的声音在回荡……在震撼。

 人们在兴奋的喊叫,我回头望去,看见母亲的眼角有泪溢了出来,我赶紧躲过了眼神。

 随着双方父母的开场白……,婚礼继续中,直到最后轮到主持人喊话,,邀请新郎的奶奶上台来说几句话,母亲一时激动没有听清,我马上大声喊她,拽拽她的衣角说到“喊你上台讲话呢,去吧,讲几句祝福你的孙子、孙媳妇吧!”

 母亲的精神为之一振,笑呵呵的健步走上台去。

 伸手拿过主持人递过来的话筒,大声的、略微有些颤动的声音说到:“今天是我孙子、孙媳妇大喜的日子,感谢各位朋友、佳宾的光临;谢谢大家能再百忙之中抽出身来,参加我孙子、孙媳妇的婚礼,在这里,我先谢谢大家,大家辛苦了!

 另外,我还得说俩句,新郎官,你现在是成年人了,如今你又是个男人了,奶奶希望你在生活中要有男人的担当,在工作中要有工作的责任。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要和你媳妇斤斤计较,伤了和气,没了感情,不值当。”

 “一定要记住奶奶的话,家和万事兴!愿你俩百年好合!”

 “慧儿,你快把妈妈那个特大的红包拿上台来,我要给我的孙媳妇见面礼,让她永远记得奶奶我的好!”

 我站在吧台里,望着身边哥哥的好友鹏哥,一时没反应过来。还好,鹏哥重复了一遍母亲的话。我拿起手边准备好的红包,冲上台去……。

 看着母亲亲手把一个硕大的红包放到她孙媳妇的手里。然后又抓过她孙子的手把它放到她孙媳妇的手里。之后,对着话筒大声的对她的孙媳妇说到:“孙媳妇你能对奶奶说,这辈子就抓住我孙子的手永远都不放开,你能做到吗?”

 没想到,新娘子立刻大声的对着话筒说到:“台下的亲朋好友,叔叔、阿姨们见证,我永远都不会放开他的手,”随后把她俩紧握在一起的手高高举起……。

 台下静止片刻,忽然暴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我能猜得出来,这后面的掌声一定是送给母亲的……。

 我站在后台,心中有些零乱……大脑停歇,暂停运转。

 母亲这是在干什么?这又是一种什么节奏?

 脑子在飞快的运转中,理顺思路,为母亲的高智商点赞。

 忽然的想到,母亲是高小毕业,曾经是小队会计。

 母亲是个文化人!

赵蓝天故乡行杂记(3) ---塘坝人物诸相及其他(1)之赵钲树 - 草稿

出于对画家赵蓝天先生的景仰,时至己亥立冬,我再次来到西乡这偏僻的坝上,冥冥中如约而至。这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只是那些芒似火焰的麦穗,如今收割成金灿灿的稻粒,除了繁星似所矜持的荣耀之外,她比麦子更显得一份温文柔和,应天道而生,不若麦子活得犀利好与时势争锋。

村头那座年久失修的闸桥,跨梁与铺面已经重新建造,洁白的大理石栏杆中央刻写着“塘坝桥”,额边小注此桥为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工,十月建。仔细端详,红色漆迹尚未干透。此桥为时堰境内第一座闸桥,1964年建,对当时公社四庄西圩抗御旱涝、海水倒灌等自然灾害作用巨大。资料介绍此桥结构为浪石板砖,揣摩桥护坡桥基为石头与砖砌?不甚其解。因为小满时疏忽,曾懊恼多日,当即走下岸边看那桥全貌。桥基沿用旧结构,褪色的水泥护坡上,镌刻着“大兴圩”三个隶体大字,遒劲郁勃,沉稳凝重。再看护坡,上端青砖倪露,而水面舟楫碰撞处,果然磐石毕现,似嶙峋重叠,颇有气势。再回想起当初护栏残缺不堪,寥寥数月,就有此变化,心里不禁为建设单位匠心施工称誉。

狭小的街市依旧安静,和煦的阳光徐徐透过半透明的雨篷,远望似缕缕炊烟,一路店面内或有老人三四围成群,其间亦有一二个中年人,下棋、聊天、喝茶,或蹲在门外墙角晒太阳。在这初冬上午的乡村,人们不紧不忙的活着,依稀保留了农忙过后的旧俗,机警的村民也不再以好奇的眼光来审视,点点头,互相打个照面。被人接受俨然是种快乐,情绪顿时像天空温柔的冬阳,在小村四通八达的巷闾中漫无边际的延伸。所谓“爱屋及乌”,根据先前初访,一些遗迹梳理的结果使我对这坝上怜爱有加,散落村中的传说、青砖老屋、雕花额枋等等无不昭示着其历史的非同寻常。比若那高大的粮库门楼,码头上凤凰图案门墩,特别是杨家巷口刻着盘长与仙鹤的一对精美门当,大半插入地面,被村民当着驱邪禳解的石敢当使用,历经沧桑,从破四旧算起五十多年,仍不减当初书香门户的闲雅之气。

若石头街初见豆腐坊主鲁德山老人时的情形,不断有村民围过来谈论,上来年纪的皆露悔意,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好东西多散失掉了,之前大家如有一点保护意识,那么现在的塘坝不比苏州的周庄差多少!”话里透出的是无奈,苍狗白云中,人们有时淡薄了对家乡的传承与保护,徒增对其历史重述的困难。但即便若干湮灭,一些尚存的古迹、老建筑,或者不显眼的过往家事,亦被村民反复相语。比如坝上赵氏家族分北赵、南赵和野赵。所谓南赵多出官宦地主,北赵多为平民佃户,两者祖上原为洪武赶散之兄弟。野赵则是来投奔依附的外地人等等旧事,侧耳聆听也是收获,时光像一张错综复杂的网,每一个结点都可能隐藏着一段史实或荣光。

村民曹红珍热心地领我去看那黄芽树(应该是黄杨树,百科上没有黄芽树这一说法,奇怪家乡人总发音为黄芽树?是其嫩叶形似黄芽?),一边比划着南街牌坊的形状,她只记得是一座。“那牌坊下面是用石头摞起来的,塘坝有个女疯子,天天爬到石级上喊:嚯,大奔象!这话也不晓得是什么意思,六十年前的事。”又指出我先前照片上的错误:“这指路人叫魏怀扣,并不姓赵,原来做过这儿的书记,他家住在肉店对过,我以前跟他是邻居,不然尔不清楚这牌坊的事”。老人一路时而弯下腰,理开墙脚边杂草露出的红砂质岩石说,这家也是牌坊上的石头。我用尺量了一块比较完整的条石,为270×35×40mm,端面未见卯榫部分,奇怪的是这块石头内侧还并排一块大小相似的青石。可见宽高尺寸亦为35×40mm,同样未见卯榫,石条大致为立柱构件,或者就是阶石。又走过一处墙角被裁去大半,上端砌成银锭倒堆般的巷口,老人告诉我,这种“和气生财”的青砖建筑坝上还有几处。余音未绝,声音变得坚定骄傲:“看,就是这棵树!”黄杨树长在一处前后山墙的隙缝里,树大约八九米高,虬枝峥嵘,苍翠古拙,烈风中竟无一丝凋零之态。上前扣门,只听院内犬吠。老人说:“主人怕滴不在家,这树三百年朝外,都砌方在中间,到里面也看不见树身,这家人姓赵,屋也是个老屋,土改时被塘南大队部征用,之后落实政策还给人家。”我抬头看那磨砖门楣,倏然触起在村外遇到的村民,原塘南大队队长鲁德高老人所讲述的坝上老房子的事:“塘坝保存最较好的有两处,一是塘坝村支部原赵秀东家,另一处是庄子南边赵宏本、赵宏业家,上人叫赵会山,听说他家是外地人来塘坝投奔赵家势力的。房屋前后穿堂两进,虽没有村支部的大,但比较完整,里面还有一古迹黄芽树,可以一看。”旧泰州地区大户人家有植黄杨习俗,源于黄杨避火之说,因其木质坚硬难以燃烧,树叶遇火劈啪作响,故栽种在院内墙角起防火预警作用,此树生长极其缓慢,俗称“千年矮”,世事变迁中长成大树的寥寥无几,故民间有说:“千年一棵桑,万年一棵槐,要用黄杨转世再回来”。在时堰我从未见过这么高大的黄杨树,只是些缱绻在花盆内的低矮根桩,倒是在公社大院里见过一棵头两百年老香橼树,秋天总记得要小心地溜进去摘上几颗果实,回来放在床头铺边,似乎不能吃。即使有时踌躇去采,学校里早有铁党同伙将这大而香的圆果塞在你的书包里。但我在稽家楼闲逛时遇见这样的黄杨,树梢可能更高一点,树径约三十厘米,枝干蠹节交错,苍劲古朴。由于隔壁早已坍圮,站在废墟上,可隔着篱笆往里张望,白霜似的树鳞恍惚霹雳作响,若蛟螭扶摇而上,与浓荫处则枝条轩邈,林寒涧肃,不觉南柯一梦。同行人诠释道:“这树龄约莫二三百年,早年有武姓村民折根树枝,想做块篆章,孰知大病一场,至今村上无人敢碰。”故事为巧合,但常言讲,人挪活树挪。阴骘盲索中或有鬼神之气要敬而远之。

坝上虽小,但人物荟萃。我在小满来访前即对相关琐碎史料进行了先期整理,发现从乾隆年间赵升东入选廪贡以后,塘坝村英才倍出。如监生赵增荣、道光年间文生赵光城、光绪8年举人赵光越、宣统元年廪膳生赵钲鋐、宣统2年塘坝明新小学堂长赵钲树、文史学家赵钲铎,后三人为清末江苏省教育总会会员,曾分别担任省教育会评议员与干事等职。是时庄上耕读劝学蔚然成风,圣贤之气远盖同期养尊处优的时堰镇,当官做学问的层出不穷,到上世纪三十年代达到高峰,这一时期代表人物有:赵钲铎、赵蓝天、赵钲权、赵钲镗等等,人才济济,个中翘楚,整个西乡无出其右,故才有民间:“时堰的少爷,塘坝的老爷”一说,以致民国二十三年(1934)在大兴圩西南隅建立了以塘坝为中心的中山镇。弹指八十多年,这一命名今天已晓之无几,在至今接触的众多村民中,唯有塘坝八十二岁的赵富州老人回答道:“中山镇吧,个对到历史?”历史本身不会消亡,消亡的只是人的记忆。比若在黄杨树孤独的远景下与村民谢别,湛蓝色的风正疯狂地攫起头巾下隐匿的灰色发梢,列车一般飞驰,又有谁去记录普通社员的岁月!而“大奔象”意象,或许只是浑沌女人精神领域里的一线亮光,无论真实世界有无云豕蜡象之逸。

钩沉辑佚,关于塘坝前后文献已不愆与素,所能检索到的只是历史沿革、人物断章、村民口述上凌乱的记忆与传说。塘坝又称唐坝,自乾隆三十三年(1768)东台置县以来,与时堰、陶思庄、草舍同属十二都三图,在士绅基层治理中为时堰乡所辖的四十八庄之一,这种在官府督办的保甲“贱役”之外的乡级实际管理,一直延伸到民国。在民国元年(1912)的市乡自治区制推行中塘坝庄划归大兴围市(稽家楼)管辖。民国十八年实行区乡制,时堰镇为县行政六区驻地,原大兴市归时堰区管辖,塘坝改称乡。民国二十三年区以下乡镇合并中,设立中山镇,驻地塘坝,下辖塘坝、苏家庄、杨家垛、孟家垛,为县六区十八乡镇之一。民国三十六年扩并乡镇中易名大兴乡。解放后民主政府更名为塘坝镇,时属时堰区八乡三镇之一。1952年全县行政区域调整中改称塘坝乡。1956年为适应农业合作化以高级社形式并入振中乡。1957年撤区并乡中并入时堰乡。此后历经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乡镇行政村等建制到现在。天地之间,其犹橐龠。风靡云涌,拾趣之际,何况那赵氏十八院房的高墙犹在,石头街百年老屋沧桑依旧,毁灭于地的节孝牌坊似乎也在嘤嘤呐喊,一个繁光溢目的塘坝镇又海市蜃楼氤氲缭绕般存在。当我从石头街赵氏后人赵舒云住所拿到《塘坝赵氏家谱》时,有关赵蓝天先生的身世更显清晰,虽然几页新编世系表只追溯到其父辈,甚至牒中某些名称还残缺含糊,比如其兄赵钲树,被记忆为赵钲数,但烟波中对于笔者已是钜献,厘清了村民讲述中人物关系的杂沓。

赵晓□(家谱缺字。生卒年代不详),字丹枫,晚清塘坝人,膝下三子分别为赵钲数(树)、赵钲铭(字咸甫)、赵钲桐(字蓝天。家谱舛误为赵钲铜)。关于赵丹枫的人物资料几近湮灭,有机缘的是村外偶遇鲁德高老队长,其点滴讲述弥补了这一空阙:“赵家有个人叫丹枫,国学生丹枫,早先同一起革命。这事我背也背得。早在辛亥革命之前,他就回到塘坝准备起事,以前庄子西边都是荒田,他计划筑圩子建立据点,伺机造反。母亲知道后极力阻拦以相逼,他是个孝子,因为母亲反对的原因,不久忧郁交结而亡。他生前西装革履,有时也穿新式军装,器宇轩昂,气度非凡。那时的人都是马褂长袍瓜皮帽子,他却衣著挺刮,新潮开放与众不同。民国建立后,少枫(长子赵钲树)去南京找过,封他做江苏省省议员。这些话都是儿时听老一班谈的,塘坝解放了,就不成听见过枪响。”按其口述推测,赵丹枫应为晚清新军官员?那又以何种身份选举纳捐入官?均无考,或者情形为逸闻之穿凿附会,但在对赵钲树的生平搜集中我却得到了某种隐晦提示。

赵钲树(1876-?),字少枫,清末新学倡导者,积极从事“兴学、筹款、延师、捐产”等工作,光绪三十一(1905)年江苏省学会(后改称为学务总会、教育总会、教育会)成立时,即担任乙巳至丙午年度评议员(05-06年),参与省内教育事务改革,毕生践行于乡村教育事业,为近现代塘坝庄童蒙养正了一批社会志士与人才,如赵钲铅、赵森庆、赵钲权、赵谅公、赵春官、赵继武、赵慕昂以及入门求学的邰爽秋等人。宣统二年(1910)改立塘坝私立明新两等小学堂,本县早期新式学堂之一。最初办学地址位于塘坝南北街王家巷尼姑庵,聘请泰州、姜堰等地知名塾师前来执教,如赵恩湛、刘致毕、卞玉恒等人。民国元年(1912)学校改称大兴围市私立时化初等高等小学。由于计划筹建新校,办学经费出现困难,曾邀请沈斌、赵俊生等人来坝上义务讲课。1913年在塘坝成立大兴围市教育会,举荐顾淮为会长,推行国民教育。1914年大兴围市市立第二初等小学校在塘坝建立,校长赵晓嵋,教员有陈铭德等人。同时设立宣讲所,由青年教员宣讲政令、读报与农事,对村民进行社会道德教育,开启民智。1924年两校合并为大兴市第三小学,1934年为中山镇国民初级小学,后因战争沦陷被迫停办。直至抗战结束,学校于1946年复课,校名为“东台县中山镇国民中心学校”。为了扩大施教对象,在其子赵善若、三弟赵蓝天倡议下,地址搬迁到村东赵氏十八房祖宅大院内,较著地解决了一大批贫民佃户子女的求学困难,比如村民纪国银、赵德明、赵富州等人孩提时代识字概况。除专注教育外,赵钲树也广泛投身于地方公益事务、政治变革和民主议政建设。清末新政中,其作为我县绅士学会成员在塘坝设立积榖仓,公储备荒,用于赈灾救济。负责庄上公产公款、公益捐的征收,筹集自治经费热心公共事务,对学堂学务、道路桥梁、村容卫生、禁绝鸦片等民生教化上进行规划整治,避免公款在民间演剧、酬神赛会等方面的无益支出。受省教育会会长张謇的“村落主义”影响,亦在大兴、塘坝建立恤嫠会、米市、贫民工场、施棺义冢所等慈善公益性机构。这些旨在“以本乡之人本乡之财办本乡之事”自治原则下的改革措施与笃行尚义,不仅将塘坝从顽固的家族门第管理纳入近代制度化乡村建设,同时也确立了赵钲树往后二三十年内在地方行政事务中的实际地位,使得塘坝的人口、教育、农商经济及村庄规模在历史更迭中保持了稳定发展,为后来设乡建镇脱胎于自然村落奠定了基础。在1911年辛亥革命中,其作为本县商务分会主要成员积极参与以杨葆寅、丁立棠为首的东台光复计划,平息清庭驻军“淮南缉私营定字副营”的滋事作乱。1913年1月16日与本县朱景星、周嘉泳、陈康、孟铎、高銮等六人在首届江苏省议会议员选举第一复选区复选中当选(地址为南京丁家桥前咨议局),全省当选总额为一百六十人。但也因为选举资格而遭致他人检举。此案为民国初年江宁司法档案中三宗选举资格诉讼案件之一,即夏桂謦为选举控告赵钲树等案(案卷号:206-1913-003-0112)。诉讼内容为:

东台民夏桂謦诉称,江苏第一区复选省议员开票后宣示榜内有东台赵钲树系宁垣金陵法政学堂肄业生,此次来省已应第四期考试,又高銮一名系东台法政学校肄业生。以上二名均在肄业期间继续之内,业经被选为省议会议员。查《省议会议员选举法》第七条第二号之规定:各学校肄业生停止其被选举权,是学生当选当然无效。是以民等为维持国家立法之本意,恳请厅宪调查核办,移请复选监督,将二人之议员撤销,以符法规而专职守等云云。

从公开的原江宁高等审判分厅民庭卷宗卷首等二十份档案(档号:G29-003-0002-0130~0149)来看,此案经历了从起诉(档号0130,时间1913.1.24)。分厅照会两学堂调查二人是否肄业。收取两学堂咨呈,两人均于上年退学。2月15日起诉人因惟闻省会召集之期(2月22日第一届省议会召开)近在眉睫,怂恿东台民宣忠一同对分厅提出诉讼判决催请。分厅据两学堂照会咨文回呈,作出批示:“核与选举法第七条之规定并不违反,厅请当选无效之处应毋庸议此。”并于2月17日分厅再次批示:“已于十五日明由批示,毋庸多渎此批。”但夏桂謦、宣忠等人并未就此罢手,继续收集证据,2月21日又以赵钲树未于上年退学,谓其复选期间来省应第二学年考试后与同班生摄影为铁凭,犹有该校别科三年级之东台学生钱树声为证人进行续诉。而之后,江宁分厅一直未奉明谕,以致十日后(3月1日)随着第一届省议会召开,从当初秦淮旅馆落魄至木料市陈寿生破布店寄寓的夏、宣二人,矜持地再次递上诉状,内容复同续诉,并增添“东台公椷”私立法政学校学生们对高銮肄业作假指证(档号:0149) ,从卷宗卷首批注及所公布的文档看,结果似乎事无定论。案件背后是维持公理之争、还是候选人利益之争?个人倾向于后者,以末了上诉“恳请厅长速予批示决定,并将赵钲树当选省议员证书证书追回,另通知候补人候补,以符规章而重立法,不胜迫切之至。”之诉求来透析,随着省议会召开,原告作为复选选民迫不及待的申请显然是为了本县某位复选候补者获得议员身份的递补,或者即他本人。根据1912年《省议会议员选举法》,复选诉讼向高等审判厅起诉;“复选之选举诉讼应由复选选举人提起”;“自复选举日期十日内,逾期,不得起诉”等等。作为复选选举人夏桂謦、宣忠等民表面上按章程诉讼,却终究掩饰不住内心狂澜般的祈求。放在时代背景下来审视,此次诉讼行为无论是出于追求选举公正还是为自己与他人谋利,即使在被告等人不出镜的情况下,纵览诉讼过程中的各类证词,也暴露出省教育会成员陶保晋、夏寅官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前清咨议员,与自己亲手所创办的法政学堂中那些勇于为夏桂謦作证的学生之间选举立场的分歧,颇有讥讽色彩但又司空见惯,像历史上的每一次激荡,背叛总以年轻为决口。尽管帝制退出国家不是共和暴力所致,新军、革命党、立宪派以及地方会党之间形而上的妥协与平衡,并不能阻绝学生们、新旧知识分子甚至是平民阶层对新兴政治的想象,通过法律允许的形式来彰显公正,这当中自然也包含了夏桂謦这类经济上并不富足的初选当选人。当选举地址从东台移至省城,为旷日持久诉讼而退居破布店的生活窘况,来推测起初住进状元境繁华处的秦淮旅馆只是受惠于选举法对其赴复选给予的补贴影响。管中窥豹,随着《省议会议员选举法》对选举资格规定在年龄、财产、学历等单列要素标准上的降低,由此产生选民数量的急遽增长,同比1908年咨议局议员选举,参选人数从占全省总人口的0.51%上涨到6%之多。这样庞大而糅杂的社会政治活动,却因选举法的设计将在校学生、肄业生以及小学教员排除在被选举权之外,这意味着选举中最激进最富理想化的自然群体遭遇切割肢解,赋予个体权益的不平衡与歧视,导致在县级选举时新型人才被压制。在东台,或者整个江苏境内政治舆论上处于新成立共和党人实际操控中,即以清季立宪派人物张謇为主的地方士绅阶层。从省咨议局到省议会本质上是一次和平演变,是宪政经营者在体制转变中收获到的经验红利,政权的更新并没有给表面上轰轰烈烈的民主议政带来实质性改变。选举权的普及留给那些毫无准备的人民,只是一场突如其来又混乱无果的欢喜。所以选举从造册、初选到复选,当选票最终汇聚到由士绅阶层所主导的学商会团面前,引起选举争议的也必然是这个阶层的内部分歧,社会羁縻政策下的分化与重组。已知我县六名议员出身为:赵钲树,地方绅士,省教育会会员,学历待考(秀才、监生?);朱景星,拔贡,宣统元年我县当选士绅,省教育会会员;周嘉泳,附生,两江师范本科毕业生,宣统元年当选士绅,省教育会会员;陈康,清末泰州分司通判。高銮,附生,宣统元年当选士绅;孟铎,北京高等实业学堂毕业,富安东市原私淑小学校长。至于案件始俑者夏桂謦其时年已37岁,与诉讼对象赵钲树同年。遗憾地是,由于一直以来对赵钲树以及夏桂謦、宣忠等人社会资料的缺乏,特别是诉讼结果的不确定,使得案例在针对民国地方议会制度、司法制度等等当代多课目研究选项中失去了优势,限制了论证上从微观到宏观的人物视角,不能发挥出应有的历史价值,这也是本文在考据与追溯赵钲树生平插入案例的旨趣所在。但消失的世界无时不刻地镌刻着真实,不懈于此,历史恍如晨曦。寻求此案终极,竟与笔者最初猜想不谋而合,在一份民初《江苏省议会记要》中得到了验证,“江苏省议会常会于五月十二日(1913)闭会,因重要个案未及全数,议决即于十九日召集议员开临时会,赓续开辞。都督暨各司长到会,行开会礼云。”此次临时会议员席次表中赫然写明:赵钲树为“第十一号”、高銮为“第五一号”等。从诉讼始初到议会常会结束长达近五个月时间段,留给历史体验的是将选举诉讼直接归类于民法的实践失败,也是“民不告官”的顺民文化在立法中将行政组织与监督的责任规避于法律的实际体现。以民法的形式来解决公权争议,案件的不了了之似乎成了司法裁判之外的自行和解。另外这起丝毫不涉及人品与贿赂的选举诉讼,脱开了同期选举案的腌臜共性,反映出赵钲树除因学生身份与选举法相悖以外其他行为上的清白,对比江宁司法档案中其它两宗选举诉讼案,即如皋张汝霖(律师出身,民国22年为我县县长)选举资格及刑事嫌疑犯起诉案、六合吴萃荣选举贿赂上诉案,其中的作奸犯科为道德所蔑视,因而赵钲树案在案例内涵上更具自我约束的绅士人格特征。当然有意思的远不止于此,需要指明的是,此次复选是基于本县上一年12月初选当选者111人之互选。由于所处年代交通落后,电讯空白,人员与消息不可能便捷来往与县省之间,那么是什么使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夏桂謦赢得法政学校学生的支持?如果从证词套封上所用邮址字眼“东台公椷”来分析,这桩关系我县历史上的选举公案是否愈发贴近答案。浅尝辄止,近七十页的诉讼材料并没有给出笔者所期望的信息,这条原本认为能够探究赵钲树科举出身及其父身世传说,借以剖析清末政治改良中青年赵钲树脱颖而出的重要线索,在丢失设想值的同时,所要做的只能是在此基础上对人物作更多的求真与思考。与赵钲树而言,选举之争也激发了维新绅士对民初司法建设所推崇公平精神的领悟,在此后的乡村教育上侧重于法制人才培养。如其长子赵庚庆、族弟赵钲镗、赵钲钰等人。赵庚庆字善若,为民国十五年朝阳大学第二届法科法律系毕业生,《北京朝阳大学旬刊》1924年第2卷19期有其署名“判例商榷”一文,时为大三学生,便对因口角激愤至互殴特夺正当防卫权的判决惯例提出受有不正侵害“即应有主张正当防卫之权利,殊未可以侵害之手假不同而有所歧异”的独特见解。族弟赵钲镗则多次受到民国司法行政部传谕嘉奖,任职服务至最高法院。此外作为塘坝主要乡绅,抗战期间赵钲树闲居在家,不仅多次拒绝汪伪政府的爵禄收买,还主动组织村上教员重开私塾,传授民众爱国思想,感染次子赵森庆、堂弟赵钲铅、赵钲权和同乡知识分子王茂才等人一同投奔抗日民主政府,枪林弹雨中,各自走上艰辛而波谲云诡的人生路途。

如何成为一位有用的人?(500字作文)

伟大的祖国母亲给了我们这样安定的成长环境让我们学习才使我渐由无知到有知;敬爱各位老师给了我们无限的教育和关怀才使我们渐由一 小小稚儿成长为一名五好学生;当然还有许许多多叔叔长辈的指教……所有这一切的一切,难道我们不应知恩回报吗?

那么该怎么回报呢?我认为只有努力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对得起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情,才能让老师、父母、长辈们一片苦心得到慰藉。确立奋斗目标并不难,问题是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呢?!

有人说,做人首先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如果人们的道德修养落后于时代,那么这个社会必将停滞不前。我完全赞成这个观点, 古老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我们不难忘记:童稚时的孔融将最大最好的梨让给长辈的动人故事;老子在《道德经》中嘱咐我们“做一天人就要讲一天道德。”这一切的一切,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人的道德所在。

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弹指一瞬间,人类已昂首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在这一漫长的岁月里,中国战胜了衰落走向振兴;战胜了分裂走向统一;挣脱了屈辱走向奋起。中国正以新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自己。但如果只有经济发展,而没有伦理道德的进步,社会不知将会何其混乱不堪呢! 也许大家还记得这样一篇报道:一位清华大学的学生,为了一个愚蠢的想法,残忍的将一瓶高浓度硫酸泼向黑熊的事件。听过这篇报道后我似乎看到了黑熊那残存的一只眼睛无助的、黯然地望着那不可思议的一切,并竭尽全力的想站起身来,以垂的挣扎向人类示威。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竟然会有如此不道德的残忍行为,这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所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尤为重要。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当今世界是一个新科技,新信息,新体制不断涌现和竞争异常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做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不仅要有良好的品质修养,还要积极掌握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以振兴中华民族为已任。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对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

有一个例子说明知识对我们是多么重要。有一个年轻人,很孝顺,给老父亲买了一台CD机,后来赶时髦,又把CD换成了LD机,之后又换成VCD、CVD,到现在是DVD了,有一天,他老爸就跟他讲:"你这臭小子,成心跟我过不去,今天这个D,明天那个D,你知不知道我用这些个D,麻烦得就象在侍候你80岁的老爹!" 你可别笑,当今社会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如果从现在开始,我们年轻人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能紧跟时代的节奏,那么有一天,你不但谈不上为社会做什么贡献,而且有可能买回一个什么D,说不定也会象那位老父一样麻烦的。登上昆仑,才知道什么叫做高峻;俯瞰泰山才知道什么叫做巍峨;目览长城,才懂得什么叫做雄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让我们趁早学好本领,将来为国争光吧!

最后,我还想与有志少年共勉四个字:“艰苦奋斗”。一个人要自立,一个民族要振兴,一个国家要富强都离不开艰苦奋斗。听大人们讲,中国***就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壮大起来的。无论是在革命、还是在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都在艰苦奋斗中成就伟业,在困苦中创造辉煌,靠着艰苦奋斗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无一不是艰苦奋斗的结果。“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立身” ,古今中外,无数经验者表明:艰苦奋斗,事业必成;贪图享受,自毁前程。听说曾有人预言,中国 将会垮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因为我们这一代有很多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我是一个独生女,我听了这话后,就决心立志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要让别有用心的说那话的人自己打自己一个大嘴巴!

这是一个充满了活力的世界,这是一个呼唤创造的时代。让我们牢记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话:“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勇敢、主动的去开拓、去创造吧,让生生不息的创造动力成为托起我们民族未来、祖国希望的脊梁吧!